王海,這個在公眾面前永遠戴著墨鏡的男人,已經在打假之路上走了二十一年。
1995年,王海在北京隆福大廈買了兩副山寨耳機,被證實是假貨后,他又回到商店加買了十副,然后狀告隆福大廈出售假貨。
他要求對方依法賠償,后來,他又前往多家商店去驗證打假的可行性。
此舉一出,王海瞬間變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打假英雄。
他獲得了“消費者打假獎”。1998年的一次座談會上,克林頓盛贊王海為“中國消費者的保護者”。
后來,他慢慢走上了職業打假的道路。從1996年至今,他已經創辦了四家職業打假公司。
王海說,他是以打假為目的,以賺錢為手段。
有一年,他們“買了二百萬元假貨,賺了四百多萬”?,F在王海公司打假的起步價,就是三十萬。
“打假與正義無關?!痹诿襟w面前,他說得非常坦然。
按照消費者權益法規定,買到假貨的消費者可以獲得三倍賠償。
但經過王海公司的專業處理,有時甚至能獲得萬倍賠償。
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監管“志愿者”。
職業打假人的身份一直備受爭議,消費維權和敲詐勒索也在一線之間。
看起來自信滿滿的王海,其實人身安全也受到很大威脅。
在查案過程中,他必須兼顧黑白兩道。遇到棘手項目時,甚至需要帶九十個保鏢。
因此,他從不帶朋友回家,為人處事相當謹慎。
在中國,打假的人可能都沒有好下場
近些年來,已經不需要再領頭沖鋒的王海將主要精力放在公司,讓出了中央舞臺。后來出現的眾多職業打假人,都是那些瘋狂效仿王海的后輩。
他們要么單槍匹馬,要么形成組織,繼續在打假這條路上行進。
不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因為身份不明和動機不良,這些打假人備受爭議。
在消費者眼里,他們可能是在凈化市場,對商家來說,他們則是在借機敲詐。但對于他們自己來說,目的只有一個——掙錢。
關于他們的新聞,總是與打和被打有關。
有一次,北京的一位職業打假人在小超市買到問題食品,便向相關部門進行了舉報。結果,當天下午他就在超市門口遭到多名男子的毆打,全身多處骨折。
最近,還有一位打假人花了3600元買了幾套女裝,送檢后因為衣服質量和標牌不符,在要求店家賠償時被一拳打倒在地,甚至被拖鞋扇臉。
看起來自信滿滿的王海,其實也活得非常小心。在早些年的查案過程中,他必須兼顧黑白兩道。
遇到棘手項目時,去現場要帶九十個保鏢。
△
任何一種產品和行業,都存在不為人知的一面。一些公眾人物的人設,也可能是偽裝出來的假象。
打假者,就是那個試圖撕下那塊遮羞布的人。
不過,在中國打假,好像很難有什么好下場。不是遭到打壓,就是落下一身罵名,嚴重點還會受到人身傷害。在公眾眼中,許多打假者都帶有幾分炒作的嫌疑。
這其實不難理解。
在現有的規則和套路下,那些提出異議的人,總會被認為是一個不識時務的利益破壞者。
不過,有些打假人出于自身專業的局限性,有時亂打一通也得不出個所以然。
他們打假到底是追求真相還是博人眼球,沒人能說得清。如果這個人再留有一些虛偽和黑歷史,打假更是會上演層出不窮的反轉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