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曾經有一位“中國打假第一人”,他叫王海
1995年的春天,王海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國內開始購假索賠,帶動了一批個人打假索賠者,掀起了“王海現象”的浪潮。這一年也被媒體評為“消費者維權元年”。
2015年3月末,成為打假英雄二十周年時,王海再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一條“花200萬買假賺回400萬”的報道,讓王海重回鎂光燈前。
對此,王海已經疲倦——二十年來,中國的騙術就那么兩下子,但他依然“每年都忙不過來”;二十年來,他已習慣名滿天下,也時常謗滿天下;二十年后,王海更想聊聊“價值觀”。
?
王海在二十年的打假道路上,遭到了許多人的怨恨,但王海并沒有倒在別人的不待見與報復上,而是栽在了自己的行為上。
時間來到了2000年,這一年,王海遇見了人生中最嚴峻的考驗。
2000年的某一天,王海接到了一個匿名舉報電話,說是:“某廠家生產假劣偽冒產品,產品很次,您能去管管嗎?” 王海一聽,這沒問題啊,是打假英雄分內的事兒啊。
于是王海去買了這家廠商生產的產品,接著拿去專業部門化驗分析,結果一出來,果然是假的。王海就去找到了這家廠商的負責人:“你們這東西是假的,你就說怎么辦吧?!?人負責人一聽,沒辦法啊,告到工商局那這就沒法生產了,不就關門大吉了嗎,于是就提出私了?!拔医o你錢?!?于是,廠家就給了王海十多萬作為封口費。
后來,王海是越想越不對,他覺得自己虧了!心里想著:我要是告到工商局那,他哪才損失十幾萬,整個廠都得沒了,他們至少得給我個一百萬??!于是王海又找到了廠家,提出自己要100萬。廠家一聽就不愿意了啊,說好的數這么前腳給了,后腳就變了,你這不是不講江湖規矩嗎? 雖然是潛規則,那也是規則??!
王海的這一舉動惹怒了廠商,風馳電掣的,廠商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廠商將王海索要一百萬封口費的錄音發布了出來。一時間,媒體將視線轉移到了王海身上,王海也因為這件事站到了風口浪尖,從此,一代打假巨頭聲名掃地!
在王海眼中,自己曾是時代的弄潮兒,風光無限,也曾陷入低谷、一度沉寂?,F在,他更想成為一個建設者,用“交易理論”改變中國社會
王海手邊放著兩部手機,此起彼伏地響,各種業務的電話。
“騙子太多了,根本接不過來?!弊凇兜谝回斀浫請蟆酚浾邔γ?,他是一個面容憨厚略微有點發胖的中年男人,但對他的雇主來說,王海是他們現在需要拐著彎兒才能請得動的人,盡管他收費不低。
“以賺錢為手段,以打假為目的?!?a href="http://www.640583.tw/index.php?c=tags&id=7" target="_blank">王海在微博中這樣介紹自己。
市場流行的一個說法是,他現在接一個“案子”的起步價是30萬,最多的時候,一個“單子”曾經賺到400萬。
“那些都是有的?!睂τ谧约旱挠?,他并不刻意回避,也沒有更多夸耀的意思。
但他承認,這一行很賺錢,而且并不非常困難——當然,他說他有自己的獨門秘訣,這些不能說,不過“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說到這個,他笑得靦腆又坦白。
從1996年成立第一家打假公司到現在,王海已經在北京、天津、南京和深圳開設了四家職業打假公司,主要經營“幫消費者維權打假、知假買假、替企業打假”等三種業務。
“業務量最大的還是知假買假,但利潤貢獻最高的是替企業打假?!彼嬖V《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最多的時候,他的打假團隊有200多人,但出于風險控制的考慮,目前已經精簡至30多人。
“我們有意控制公司規模,不想做得太大,也是希望能控制風險,更多的人身風險來自于造假工廠,往往這種案子的收益和風險都會成倍增加?!?a href="http://www.640583.tw/index.php?c=tags&id=7" target="_blank">王海表示。
2003年,律師黃立榮的突然死亡,讓王海真正開始重視風險控制。
2003年12月,受雇于某打假公司的律師黃立榮在對紫禁城國醫館監控取證時被對方發現,遭到暴打,10根肋骨骨折、肝臟破裂。
“這本來是找到我們的一個案子,但我們沒接,他(黃立榮)剛好去我們公司應聘,聽到了這個,就自己去聯系對方接了下來?!?a href="http://www.640583.tw/index.php?c=tags&id=7" target="_blank">王海向本報回憶說。
這次事件之后,王海將打假隊伍精簡為30人的團隊,大部分是合作多年的律師。
但依然還是會篩選到一些風險比較高的項目,比如收益高、社會價值好等等,這時,就會不得不面對更復雜的人和事。
“企業造假的事情,追到最后幾乎都是地方保護,難度可想而知,”王海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不過這也沒關系?!?
王海說他最多的時候曾經帶過90個保鏢去現場,他不避諱自己在查案過程中的“黑白通吃”,“所以一些打假公司做不了的事情,我們能做得下來?!彼f。
這樣的王海,似乎距離20年前,為了80多元錢一副假冒的SONY耳機據理力爭的憤青王海相去甚遠,也開始淡去了與“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高度關聯的“打假衛士”、“刁民”的英雄色彩。
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商人,盡管他承認這些都是“交易”,但他強調,這些交易的本質并非首先為了錢。